技术> 正文

教育学家石中英:实践教学有助于缄默知识的学习

2023-06-26 06:26:39 来源:人文清华讲坛

你听说过“缄默知识”吗?为什么有些新知识让我们觉得易于理解,而有些知识却好像与我们已有的经验不相符,从而难以理解与记忆?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教育学家石中英教授撰写的《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一书中曾提到“缄默知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解读。

何为缄默知识?


【资料图】

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也可译为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概念相对应。该理论最早由英国著名物理化学家和思想家波兰尼提出。他观察到,人们所知道的知识一定多于人们所能够说出来的。这种现象在经验中也可以被验证,人类语言所能够表达的认识与经验,是总体经验的一部分。缄默知识就是由人类的实际经验形成的未加反思的认识与观念。它不像显性知识可以符号化、结构化、逻辑化。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经验在我们的认识活动里发挥作用,但是我们却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因此,缄默知识所指代的就是那些支撑着我们显性知识背后的信念、假设、观念等等。以著名的冰山模型为例,显性知识是人们能够观察到的海平面以上的冰山一角的部分,而缄默知识就是海平面以下冰山的组成部分。

如果缄默知识和科学的知识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就能促进课程内容的学习。而如果两者相反,则会干扰到人们对显性知识的学习。因此,缄默知识很多时候会影响到我们对学科内容的学习。

石中英教授认为,在现代知识型霸权下缄默知识往往是不被承认的,译为缄默知识更加表明了它在知识体系当中的弱势地位。

缄默知识如何运用于教育中?

在教育领域里,最早意识到缄默知识是在教学过程中。当发现学生老在一个地方犯错误,纠正一遍后,第二遍、第三遍依旧在犯同样的错误时,早期的解释认为是学生不认真听老师讲课。而缄默知识的概念提出后,人们就有了一种新的假设:学生之所以对要学习的显性知识内容产生偏差的理解,是因为他先前获得了一种不一样的认识或观念系统,干扰了他对学习内容的正确理解和把握。

那么为了纠正错误的缄默知识就需要使其露出海平面,即让缄默知识显性化,得以被人们观察,从而开展分析与讨论,最终解决它给学习者带来的干扰。缄默知识通常是在日常生活潜移默化中形成的,人们很难意识到它,更难以开展反思,因而它比显性知识更牢固,对人的影响也更大。因此,需要对缄默知识开展分析,与显性知识进行比较,最终目的就是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石中英教授指出,在教育改革中重视实践教学作用的一部分原因在于,缄默知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很多时候与实践活动本身不可分割。缄默知识的学习需要在实践过程中直观地洞察与领悟。在传统的师徒制里会特别强调基于对师傅专业行为的观察、分析的学习,是缄默知识学习的一种方式。

缄默知识促进或阻碍显性知识的把握都需要根据其跟显性知识之间的关系来判断。因此,对缄默知识的定义和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学习行为。

除了缄默知识的获得以外,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直接经验,通过实际操作对实践系统产生更加真实、全面、深入的了解,即“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石中英,教育学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教学和研究领域为教育基本理论与教育哲学、基础教育、教育改革、高等教育哲学等。在党的教育方针研究、教育认识论研究、教育价值论和价值观教育研究、教育改革研究等领域承担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出版《教育学的文化性格》《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哲学》《穿越教育概念的丛林》等专著,多次为北京市、教育部和国家有关教育政策制定、评估提供专业咨询意见。

关键词:

上一篇:快资讯:moto razr 40开售:3999的折叠屏卖疯了

下一篇:最后一页

  • 资讯
  • 业界
  • 行情